安徽利来老牌app地球物理技术有限公司专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海江教授针对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之间余震空白区的地震危险性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张海江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裴顺平研究员等合作利用二维地震成像方法获得了余震空白区的上地壳速度结构。结果显示沿着龙门山断层,存在两个呈“X”型的高速异常,分别对应彭灌杂岩和宝兴杂岩。余震空白区位于“X”的交叉点,速度较低。而且在水平主应力方向,“X”呈现一个钝角。根据最大有效力矩准则(Maximum Effective Moment Criterion),余震空白区的介质较弱而且在应力作用下非常可能表现为塑性变形。因此可以推断在余震空白区应力不容易积累,所以大地震在此发生的可能性可能不大。该研究结果9月30日在线发表在综合类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题目为”Pei, S., Zhang, H., Su, J. & Cui, Z. Ductile Gap between the Wenchuan and Lushan Earthquakes Revealed from the Two-dimensional Pg Seismic Tomography. Sci. Rep.4, 6489; DOI: 10.1038/srep06489 (2014)”。《Scientific Reports》属于著名的nature出版集团 ,在全球综合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5,目前的影响因子是5.078。
在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3年芦山地震之间,存在一个余震的空白区。两次大地震都没有在这个空白区产生破裂和余震,因此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这个空白区可能存在较高的地震危险性,大地震可能在这个空白区发生。张海江教授的研究成果对这个热点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回答。
返回列表 |
版权所有 © 利来老牌国际官网app 备案号 皖ICP备2021005841号 技术支持:淮南讯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